根据国内媒体观察者网2023年5月11日的报道江西炒股配资,美国权威媒体《纽约时报》刊登了一篇由荷兰籍记者大卫·德容撰写的评论文章,文章通过回顾纳粹德国的历史,借此“敲打”德国的企业巨头,重点揭露了德国三大传统豪华车企——宝马、保时捷和奔驰,在二战期间与德国纳粹法西斯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。
众所周知,德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为战后德国经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。直到21世纪,汽车产业仍然是德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。对于全球消费者来说,正是因为宝马、保时捷、奔驰、大众等品牌的知名度和卓越品质,德国汽车才成为欧洲制造业中代表智慧与高端工艺的象征。此外,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投放了数以亿计的广告,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。
展开剩余77%从德容的文章中我们了解到,宝马集团的最大股东科万特家族,尤其是君特·科万特及其子赫伯特·科万特,在二战期间均是纳粹党成员。君特利用法西斯政权的支持,曾经以免费劳工的方式剥削纳粹集中营中的囚犯,并且直接参与了波兰一个未完工集中营项目的规划、建设及拆除工作,显示出家族深度卷入纳粹体制。
尽管如此,科万特家族如今依旧在德国掌控着数百亿欧元的资产,持有宝马、劳斯莱斯等著名汽车品牌的控制权,同时在化工和高科技行业拥有大量股份。除了宝马的争议历史外,保时捷集团在二战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,其创始人费迪南德·保时捷正是著名虎式坦克的主要设计师,令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。
这些德国军工企业在纳粹德国战败后并未被彻底清算,反而在冷战期间为西德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的研发和制造支持,例如保时捷集团设计的“豹1主战坦克”。在德国政府长期坚持的反法西斯教育和宣传下,这些资本集团如今大多避免与新纳粹势力合作,部分企业也展现出转型改过的态度。相比之下,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尊崇则形成了鲜明对比,德日两国在战争罪行反省上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。
令人深思的是,为什么美国媒体率先揭露德国企业的黑历史,而非乌克兰或俄罗斯?从《纽约时报》的态度看,美国政府对德国并不像外界想象中那样友好,反而更倾向于“利用”德国。德国除了拥有发达的汽车产业外,其军工体系完整且高新技术发达,这些都是美国极为重视和需要的战略资源。
但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,德国的立场让美国颇感失望。虽然德国在政治上对俄罗斯实施了口头谴责,经济上也采取了部分制裁措施,但在能源贸易方面却表现得较为保守,类似一些对俄较友好的东欧国家,德国不愿完全切断与俄罗斯的天然气合作。
这让美国总统拜登颇为不满,毕竟如果德国通过卢布支付继续进口实惠的俄天然气,普京就能持续获得资金支持其军事行动。美国认为,只有彻底封锁俄罗斯经济,切断其对外贸易,才能真正让俄罗斯经济陷入孤岛状态,最终“穷死”俄罗斯人。因此,无论德国如何辩解,美国始终反对德国进口俄罗斯天然气,甚至不排除以此为由对德国施加更大压力。
而且,在德国禁止俄气进口后,美国还能借机通过海运高价天然气卖给德国,既保障了德国冬季取暖,也让美国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,缓解其庞大的财政赤字。因此,美国政府和媒体近期明显加大对德国的施压,目的在于打击俄罗斯经济,为乌克兰减轻战场压力。
然而从德国角度看,美国的做法无疑是以牺牲盟友利益换取自身利益,令人极为反感。虽然德国表面上服从美国压力,但私下可能仍会通过卢布与俄方维持某些能源交易,否则冬季取暖难保,舒尔茨政府的统治稳定将面临严峻考验。
不过,理智的美国政客也明白强硬施压德国不可持续。如果导致德国民众反美情绪高涨,最终通过抗议示威等社会运动逼迫舒尔茨下台,甚至选出亲俄政府,这将使美国失去重要盟友,国际局势也将变得更加被动。当然,拜登可能对这种局面持开放态度,认为德国“造反”未尝不是他的利益。
倘若拜登以德国背叛北约为由干预其内政,并图谋掠夺德国的科技与经济成果,北约内部恐将人心惶惶。法国、英国等国表面顺从美国,私下可能与俄罗斯保持某种默契。无论如何,依靠单纯的强权无法长久拉拢盟友,即使暂时有效,也绝非长远之计。
美国如今与其高高在上地利用盟友,不如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。而对于德国,凭借多年来坚实的反法西斯教育,我们有理由相信宝马、保时捷等集团已经痛改前非,不会重蹈覆辙。毕竟,不是所有国家或企业都像乌克兰泽连斯基政府那样荒谬和愚蠢。
发布于:天津市